昔日的“困难村”“问题村”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美丽蜕变”,得益于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和天津市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部署。2017年8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和庞桥头村结成“对子”,对其实施结对帮扶。三年多来,海委坚决落实帮扶职责,强化政治担当,发挥行业优势,实施精准帮扶,推动帮扶任务逐一落地见效;选派的驻村帮扶组扑下身子、主动作为,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心手相牵、风雨同行,围绕帮扶任务和目标,访民情、搞调研、编规划,抓党建、树新风、扬正气,推项目、治脏乱、谋发展,圆满完成帮扶任务并取得显著成效,交出了不负嘱托、不负群众的满分答卷。
真帮实扶 把政治责任扛起来
干部下到村,单位做后盾。海委党组始终把做好结对帮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有力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
帮扶伊始,海委便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驻村帮扶工作。会上,海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文生掷地有声地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做好帮扶工作,把帮扶村的事当成海委自己的事,举全委之力做好结对帮扶工作。”一番讲话吹响了结对帮扶攻坚战的号角。
帮扶期间,海委党组靠前指挥,定期听取帮扶组工作汇报,多次专题研究推动帮扶工作,并组织开展帮扶村走访调研,推动帮扶工作,慰问困难群众,为村庄脱困发展明思路、把方向、出举措,协调落实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为帮扶任务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庞桥头村也成为了海委基层联络点,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职能,主动作为、各尽所能,全力做好驻村组织和后勤保障,多方争取帮扶资金和项目,精准实施无人机高分辨率航测,多形式开展党日活动和法治文化宣传等,合力推动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要做村里事,先做村里人。”驻村伊始,帮扶组三人就迅速“入乡随俗”,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吃住在村,与村民同学习、同劳动,主动走家串户,融入群众,了解民意,宣传政策,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同时,认真谋划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积极协调解决群众所急、所想、所盼之事,赢得群众交口称赞,成为了群众眼里的“自己人”。
强基固本 让战斗堡垒强起来
党支部坚强有力,群众就跟得紧,帮扶工作也有底气。从一驻村,王文生主任就叮嘱帮扶组:“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坚持抓实党建促脱困,把建强组织、选好班子、带好队伍作为结对帮扶的首要任务。”
三年多来,帮扶组充分发挥“帮、带、引、促”作用,主动为村“两委”明职责、建制度、强本领,在重点工作上帮其理思路、定措施、抓落实,不断提升“两委”履职能力。以换届为契机,引导一批有能力、有作为年轻人加入“带头人”队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主动担起乡村振兴的重担,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不撤离的工作队。
围绕“党领导一切”这一根本,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组织党员承诺践诺,定期举行党日活动,多次开展党员学习培训教育,投入22万元助力党群活动中心建设和党员活动设施改善,组织委机关7家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发展3名年轻人入党,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有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现在,帮扶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活力进一步增强,达到了“五好党支部”创建标准。党员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承诺践诺,有的主动参与村务监督,为村民宣传党的政策,有的成为了环境卫生监督员。党员主动示范,也带动群众积极向上,多名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成为了他们最光荣的追求。
攻坚克难 让村庄面貌美起来
“改变村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是帮扶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村里的路什么时候修”、“地里桥急需加固”、“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健身广场”,帮扶组在走访时,群众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最着急,提的意见也最多。
“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群众最着急什么我们就先干什么。”在与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时,驻村帮扶组组长侯昊华明确表态。随后,帮扶组立即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座谈交流、无人机航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摸清了村里基础设施“家底”,找准了“短板”。
随后,海委依托行业优势,以水利为突破口,按照“路、桥、水、渠、林、闸”全面规划、统筹治理的思路,积极谋划协调水利项目,组织帮扶组与时间赛跑,白天搞调研、做勘查,晚上整数据、编报告,不断加快水利项目立项进度,仅用三个月时间,协调总投资307万的两个水利项目成功立项。2018年底,两个项目顺利实施,解决了村民的灌溉难、排涝难、行路难等民生问题,蹄疾步稳赢得了帮扶工作的“首场胜仗”。同时,有效汇聚各方资源,全力推动自来水提质增效、美丽村庄、污水管网改造、电网低压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在帮扶村陆续落地实施,促进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
“杂物乱堆乱放,垃圾随意倾倒”是刚驻村时帮扶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为了有效扭转“脏乱差”现状,帮扶组为村庄制定了《卫生公约》,配备了垃圾转运设施,建立了定期集中环境整治、党员包片负责、责任牌公示等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通过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庞桥头村,“颜值”明显提升,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全新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51条硬化道路宽阔平坦,240余座路灯点亮村民夜晚回家的路,8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中心,村中600米长排涝渠从以往的“臭水沟”也变成了“靓丽风景线”。
因地制宜 让老百姓富起来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困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庞桥头村缺乏特色产业,村集体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不稳定。
为了找到帮扶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海委立足村庄资源禀赋,用好用足每一项扶持政策,通过引进产业项目、开展技能培训、兜牢保障底线,解决了村民思路不活、技能不精、信息不畅等发展瓶颈,为村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调产业帮扶资金50万元,为帮扶村建设特色农产品贮运流通保鲜专用设施项目,培育特色农产品种植、贮藏产业,优化鱼塘、耕地等集体资源承包方式,不断提高村集体收益和资产利用效率。
开展“强脑袋”、“富口袋”行动,帮助农业技术骨干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化验土质、销售农产品,多次带领他们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助力他们逐渐成为致富带头人;多次举办技能培训班,培训村民40余人次,为村民捐赠农业技能图书200余册,推动村民农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针对困难群体家庭状况,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实施困难帮扶、技术帮扶、就业帮扶等,全力做好医疗救助、住房安全、子女教育等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目前,帮扶村产业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庞桥头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9万余元增长到2020年的2.6万余元,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群众腰包鼓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民何学军格外高兴,在帮扶政策的扶持下,他的生态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多年的创业梦终于实现了。
凝心聚力 让文明村风吹起来
扶贫必先扶志。改变群众精神面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确保帮扶成效持续发挥的根本保障。
三年多来,海委从推动基层治理规范化、培育良好村风民风着手,不断完善民主决策、规范有序的农村治理长效机制,有效化解积压矛盾,提起群众的精气神。
在走访入户时,有村民向帮扶组反映:“村里的用工不规范、账目不透明”。针对这些问题,帮扶组制定了《村规民约》,引导村“两委”严格落实“六步决策法”、村务公开、村民代表等制度,鼓励党员群众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主动为村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有效规范了农村基层权利运行。
为了培育文明村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委投入专项资金,为村民“量身”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利用宪法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点,多次面向群众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推动村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挖掘文化能人,不断壮大村庄文艺队伍,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引导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今,庞桥头村达到了“文明村”“平安村”创建标准,村内文明的新风尚越来越深入民心,大伙向前奔的劲头也更足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参加志愿服务,大家都想着为村里的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有党的好政策的引领,有全村党员干部的不懈奋斗,庞桥头村的明天,会像花儿一样越开越绚烂,越开越幸福。
当前,党中央对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接下来,海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胸怀“两个大局”,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和天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水利帮扶力度,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